Wei Wu / @lazyparser

PLCT Lab. OSDT/HelloGCC/HelloLLVM. RISC-V Ambassador.

Download as .zip Download as .tar.gz View on GitHub

程序在运行的时候,其行为不是完全随机的,而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(稳定性)。可以按照程序的性能变化将程序的运行时间分成不同的intervals(时间间隔),性能上相似的intervals的集合称为phase(阶段)。掌握程序的phase信息对于程序的性能模拟、在线优化等都有帮助。本文介绍Phase Analysis的基本概念、分类、应用领域、以及分析算法。

导言:什么是program phase?

程序在运行的时候,其行为不是完全随机的,而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(稳定性)。例如一个程序,它运行期间的cache缺页率可能如下图所示(横轴表示时间,竖轴表示缺页率):

cache miss rate

通过对示例图可以看到,cache miss随着程序的运行,一段时间内的cache miss数量相似的,随后短暂剧烈变化,之后在一段时间内“相似”。如果把程序执行的时间分割成一段段小的时间间隔(interval),根据每个interval中cache miss的情况可以将这些interval按照“相似度”划分成不同的集合,称这样的集合为phase[1]。掌握了程序的phase信息之后,可以在不同phase使用不同的在线优化/优化参数,帮助指令模拟程序减少模拟时间等。

使用program phase分析,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。首先是phase这个概念的具体定义是什么?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和研究的目的不同,给出的定义也是各有差异的;其次是如何将程序运行的过程进行分割?早期研究选用固定时间间隔(fix-length interval)的分割方法,后期有研究者提出了变长时间间隔(var-length interval)和“长时间间隔”(long-length interval)的概念;第三是使用何种评价函数来评估interval,并按照相似度进行分类?有从程序代码本身进行评价的,从运行时的硬件计数器进行评价的,也有从程序运行的轨迹(trace)或profile进行评价的;第四是离线(offline)识别还是在线(online)识别?第五是要求识别(detection)还是预测(prediction)phase的变化?

问题定义与数学抽象

关于program phase的定义,不同的研究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。Sherwood 等[1]将phase定义为“具有相似行为的大小固定的interval的集合“(We define a phase as a set of intervals (or slices in time) within a program’s execution that have similar behavior, regardless of temporal adjacency. );Hind等[2]将phase检测问题抽象为在抽象成一个长字符串的execution profile上的相似子串切分问题,进行了形式化的建模,并指出粒度(granularity)和相似度(similarity)是phase detection问题的两个最重要参数;Gu等[3]将其定义为“从某种抽样角度相似的行为的序列”(a phase is sequence of similar actions, as seen from a particular sampling perspective.),并提出interval的大小不应该是固定的。本文选用 Sherwood[1]的观点。

Phase Analysis的应用

Gu等研究者例举了以下应用[3]:

Phase的划分方法

研究者尝试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评估标准,从纯软件的代码结构分析到纯硬件的事件计数器。Gu等将评估方法分成以下几类[3]:

phase analysis算法按照获取数据的时间可以大致分成online和offline两大类。Online phase analysis在程序运行的时候动态的识别或预测phase的变化,一般不需要代码相关的信息,根据硬件数据分析,硬件数据可以是真实硬件的数据也可以是在模拟器中运行的数据。Offline phase analysis则可以是完全不需要程序的运行数据(纯代码分析方法),或者是将程序运行若干次得到的profile进行分析。[3]

Phase Analysis的研究现状

Phase analysis的论文在2002~2004年的时候发表的比较多[1][2][4][5][6],之后每年大约十篇左右,每年在程序语言和编译技术的顶级会议上会有一到两篇phase analysis相关的论文(包括应用)。主要的研究团队有McGill大学的Dayong Gu和Clark Verbrugge、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Timothy Sherwood和Brad Calder等。

Bibliography

1: Sherwood, T. and Perelman, E. and Hamerly, G. and Sair, S. and Calder, B., Discovering and exploiting program phases, 2004

2: Hind, M.J. and Rajan, V.T. and Sweeney, P.F., Phase shift detection: A problem classification, 2003

3: Gu, Dayong and Verbrugge, Clark, A Survey of Phase Analysis: Techniques,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, 2006

4: Dhodapkar, A.S. and Smith, J.E., Comparing program phase detection techniques, 2003

5: Sherwood, T. and Perelman, E. and Calder, B., Basic block distribution analysis to find periodic behavior and simulation points in applications, 2002

6: Sherwood, T. and Sair, S. and Calder, B., Phase tracking and prediction, 2003